日期:2022/11/7
来源:
《圣经》中的审判
《圣经》中记载一段发生在古巴比伦的故事:美丽善良的犹太姑娘苏姗娜未出阁前,父母教导她遵守摩西律法(希伯来法的著名法典)。出阁时,嫁给了一个富有而虔诚信教的丈夫,婚后,家中成了当地犹太人经常聚会的地方。其中两个犹太公会的首领(也称为士师)垂涎苏姗娜的美色。一日,两人借苏姗娜洗澡之际,要挟苏姗娜就范,否则,就控告苏姗娜对丈夫不忠,与其他男子幽会。苏姗娜不从,哀叹:“如果依从你们,那么我就犯了通奸罪,要是我拒绝的话,你们就诬陷我,真是无路可走,但我宁可做被你们诬陷的牺牲品,也决不背叛主啊!”惊动众人之后,两名士师诬告看见苏姗娜在大树下与男人幽会。 摩西雕塑 在即将被众人处死之际,苏姗娜向主祷告:“主啊!,什么秘密也瞒不过你,惟有你知道我是无辜的,这两个男子在说谎,为什么我一定要死去呢?” 听到苏姗娜虔诚的祷告后,无所不能的上帝便启迪一围观者青年——但以理,让他在关键时刻站出来说:“我不赞成处死苏姗娜,先把事实真相弄清楚吧,这两个人提供的证词可能是假的。”但以理要求将两个士师分开,并询问同一个问题——“看见他们在什么树下幽会?”。第一个士师回答:“在一棵乳香树下!”第二个士师回答:“在一棵大橡树下!”真相大白,诬告者最终被被处死(摩西摩西十诫第九诫规定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),还苏姗娜的清白。 摩西五经译本 在《圣经》中记载的这个辨析伪证的案件中,充分体现西方人强调的一种诉讼观念——即审判者必须承担维护正义和运用合理的方法探究事实真相的重任,否则,会伤害无辜者。但以理正是在上帝的启示下,坚持“切不可将无辜者处死”的信念,在关键时刻勇敢的站出来,主持正义,为无辜者辩护,采用“矛盾法则”,将两名证人分别询问具体情节的方法,最终使诬告者指控自相矛盾,戳穿其谎言。这种方法后来逐渐发展为英美证据学上的交叉询问法则和矛盾规则,并对英美法系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。 图片来自于网络,侵权烦请告知删除 王亚军律师 景秀律师事务所律师 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 擅长:民商事、民刑交叉案件、刑事案件(职务犯罪、公司犯罪) 简介:资深律师,安徽大学法学院硕士生导师(兼职律师),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案件咨询专家库成员、安徽省人民检察院民事案件监督专家咨询员、合肥仲裁委仲裁员。执业二十二年以来积累了丰富的律师实务经验,擅长代理各类刑事案件、合同纠纷引发的民刑交叉案件、网络犯罪案件及各类民商事案件。